English

自强不息的史诗

1998-03-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改革大潮,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巨大的成功,为全世界所瞩目。处在这个伟大改革浪潮中的中国人,在经受了巨大的震荡之后,迎来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悦。然而,改革也是艰难的,人们只有在经受住种种挑战、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才能满腔热忱地去迎接成功的喜悦。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一面在实践,一面在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深刻的思考。历史学家们对中外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活动的研究与撰述,就是这种思考的一种表现和成果。近日读到漆侠教授主编的《中国改革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是近年来关于中国改革史研究的一部有新意、有分量的论著。

本书的新意之一,是力图撰写一部以改革为中心的通史著作。全书凡九章,首章论述先秦时期的改革,末章阐发“艰难的近代化改革”;中间七章依次叙述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辽夏金元时期以及明朝和清朝前期的改革,共50万字。这是第一部系统地、全面地叙述自商周至本世纪初的中国改革史。它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把本书看作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史诗。过去,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往往较多地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历史的进步,或者较多地从自然经济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进步的缓慢,这都各有一定的道理。通读本书,可以给人们增添另一个认识中国历史的角度:社会改革。当然,社会改革同阶级斗争往往是有联系的,但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而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并不是不求进取的,而是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规模宏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并拥有一部辉煌的改革的历史。

本书的新意之二,是尽可能地写出每一次重大改革的全貌。如它写秦统一后的改革,一写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二写了为巩固统一而实行的改革,三写了土地和赋役制度的改革,四写了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它写西汉前期的改革,依次写出了政治体制的重建和完善、统治思想的调整、法律改革、赋役改革、商业和货币政策等;它写东汉初年的改革、隋朝的改革、唐太宗时期的改革、北宋初期的改革、南宋前期的改革等,都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几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对于两宋时期的改革、明朝的改革,以及“洋务运动———近代化改革的起步”等,都写得错综有序,有声有色。凡此种种,渗透着作者对历史和改革之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显示了本书的学术分量。

本书的新意之三,是写出了中华民族之多民族的改革史。作者在第三章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改革中,以专节写了“民族大融合中的改革”,依次叙述了十六国时期的改革、北魏的改革、北朝后期的改革,并对其作了这样的评价:“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通过实行改革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实现了汉化和封建化,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193页)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作者把辽夏金元时期的改革称为“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改革”,并以专章予以阐述,分别论列辽朝、西夏、金朝、元朝等各个时期或各个方面的改革,指出这一时期的改革,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改革仍然极大地推动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历史的进步,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其本民族历史的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第420页)这个评价也是恰当的。可以认为,中国改革史就是中华民族在改革中不断凝聚、进步的历史。

最后,我要特别着重讲到本书《前言》所表述的作者的撰述旨趣。第一,是对中国改革史的总的认识与估量,认为:“一部中国改革史,既有成功的欢呼,又有失败的惨痛,是无数仁人志士的血汗凝聚而成的。改革先驱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是无价之宝,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总结。”第二,是对改革史研究之现实目的的确认,认为:“对改革史的一切研究与探索,都是想为关心改革、谋划改革的人们提供一些历史知识和历史借鉴,以便减少甚至避免失误。”这两点旨趣,集中地反映了史学工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注之最可宝贵的品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